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诗意
译文
【诗式译】
庭院中月映地白树栖昏鸦,
料寒露悄然无声沾湿桂花。
今夜里明月团圆人尽瞻望,
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谁家。
【白话文译】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句诗让我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 “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在炼字上,1.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的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什么意思
意思是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道那茫茫秋思落在谁家? 这两句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更具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啥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尽:都。秋思指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这句诗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全诗原文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白话文释义: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相关问答
Q1: "今夜月明人尽望" 这句诗出自哪里?
A1: 哎哟,这句诗可真是美得不要不要的!它出自唐代大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首诗是用来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读起来真是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Q2: "今夜月明人尽望" 的下一句是什么?
A2: 哈哈,问到点子上了!"今夜月明人尽望" 的下一句是 "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连起来,意境一下子就出来了,让人不禁感叹,中秋之夜,大家都在赏月,可这浓浓的秋思到底会落在谁的心头呢?
Q3: 这句诗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A3: 当然有啦!"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问秋思到底在谁家,其实更深层的意思是,诗人自己在中秋之夜感受到了浓浓的思念,但又不知道远方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自己,这种含蓄的表达,真是让人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Q4: 这首诗除了这两句,还有别的句子吗?
A4: 哎呀,当然有啦!这首诗是完整的,除了这两句,前面还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整首诗读起来,真是让人感觉中秋之夜的静谧和思念之情交织在一起,美得不行!
本文来自作者[书生妙易]投稿,不代表智博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hibor.cn/life/202411-186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智博的签约作者“书生妙易”!
希望本篇文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诗意 今夜月明人尽望的下一句》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篇文章概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诗意译文 【诗式译】 庭院中月映地白树栖昏鸦, 料寒露悄然无声沾湿桂花。 今夜里明月团圆人尽瞻望, 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谁家。 【白话...